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成功案例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背景: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根据研究角度的差异,可以将对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为五类,分别是分工的角度、区位的角度、技术进步的角度、偏好的角度以及其他角度。

1.分工的角度

观点一:外部环境的分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

从分工的角度对产业结构变动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论述了社会分工,认为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适合不同的工作。亚当·斯密1776年系统的研究了分工问题,认为分工是对劳动生产率最大的增进,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在斯密看来,分工的原因并非是人们天赋的差异,而是人们不同的交易倾向。交易倾向使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这种专业化进一步加强了人们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关于分工的限制条件,斯密认为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这一论断实际上说明产业发展过程中需求的作用。

观点二:外生技术水平的分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

李嘉图在斯密的基础上对分工进行研究,他认为分工产生于外部比较优势。这和斯密根本不同,斯密认为分工产生了技术水平的差异,而李嘉图认为外生的技术水平差异产生了分工。

观点三:中间品迂回生产需求的分工演进影响产业结构变动

Young(1928)认为现代生产过程中迂回式生产和中间产品规模的膨胀,是分工进一步深化的明显表现。Young更倾向于从分工本身寻租分工发展的原因,认为不同产业间基于技术经济联系产生的中间产品需求是推动分工发展的动力。根据Young的观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过程越来越“迂回化”,这种迂回化生产导致了社会中新兴行业和部门的出现与发展,这就是产业结构的演进。钱纳里认为中间需求是带动工业比重上升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验证了Young的观点。

观点四:基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分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

90年底,我国学者杨小凯和黄有光提出了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所带来的交易费用降低,分工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产生的交易费用。

2.区位与产业结构变动

观点一:区位的地理位置和运输成本影响产业结构变动

韦伯认为,有三个因子决定工业区位,分别是运费、劳动力和集聚,合理的工业区位应该位于综合考虑三个因子时生产费用最小的地方。

观点二:基于区位的要素禀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不同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也会带来国家间的分工,进而带来不同国家专业化方向和产业结构的差异。

3.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动

早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中,并不重视结构调整问题,也不曾涉及技术进步对结构变动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开始关注由技术进步差异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Nagai和Pissarides(2004)构建了一个包含结构变动的技术增长模型,技术进步率的差异会带来部门间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导致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动。另外,不同行业要素密集度也对结构变动产生影响,为了排除这一影响,他们假设每一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相同的资本份额。

4.偏好与产业结构变动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发现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对不同产品需求的变动存在差异,当收入上升时,食品支出比例下降,而住房和服装的支出比例大致保持不变,其他双排的支出比例增加。Foellmi和Zweimuller(2008)根据恩格尔定律区分不同消费品的偏好,同时引入新产品的出现。认为新产品的出现具有奢侈品的性质,拥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随着更新产品的出现,原有新产品逐渐变为必需品,拥有较低的需求弹性。

5.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观点一:要素配置成本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本质上是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存在一定的配置成本。然而,无论是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还是新古典框架下对结构变动的研究,大都假设了要素在不同部门和行业间的自由流动,事实上,要素的配置成本也在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调整情况。

观点二:制度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在专业化的背景下,购买投入品需要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信息不对称带来了契约的不完全性,这容易导致谈判的无效率。另外,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发达,资本所有者就不愿意或者不能够按照均衡利率提供契约所希望的全部外部资本,此时金融制度改善会增加那些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产量,同时减少其他行业产量。

最早关于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理论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认为三次产业比重变动的原因在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的需求逐渐减小,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先增加后下降,然后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在克拉克的研究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兹(1959)研究了多个国家的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以及变化趋势,其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克拉克提出的规律,认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有规律的转移趋势是产业结构转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无论是早期的经典理论还是现代的经典理论,都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思考结构变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供给因素包括自然资源、要素禀赋、人口结构、技术水平、环境承载能力、外商直接投资等;影响产业结构的需求因素包括消费、投资、国际贸易等。不同的研究强调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本文参考了王霄琼博士所著的《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一书)

 

作者:赵璐,经济学博士,湖南群狼调研公司合伙人,高级顾问

(本文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